2013年以来,云南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四年来,中央、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达3.1892亿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8万人。截至2017年7月,全省试点示范县达35个和1个整体推进试点市。

声音

“近几年,云南省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建档入库、精选对象等一系列方法,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近12万农民成为致富带头人

成效显著

在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部长推介会上,元谋县新型职业农民陈福生带着元谋葡萄走上了荧幕,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话。经省委书记陈豪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合力推介,元谋葡萄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2014年,陈福生参加元谋县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赴福州学习,深入学习了创业经营发展、农产品法律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课程,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时代所赋予职业农民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了他再次创业。他深知,农民要成为体面的职业,得靠产业化来整合资源,靠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靠技术创新来赢得发展。2014年,在元谋县农业蒸蒸日上的发展狂潮中,陈福生抓住创业先机,注资100万元成立元谋县陈氏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他任理事长,合作社陆续吸纳葡萄种植户100多户,涉及种植面积1000多亩。

元谋葡萄“一年两熟”技术是陈福生多年的研究技术成果,通过合理掌握葡萄生长物候期,利用元谋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光照条件,在每年的冬季和夏季剪枝,葡萄就可以在5月份和12月份上市,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葡萄产量得到显著提高。4月、5月份上市的葡萄已经抢占先机,而12月份的“冬季葡萄”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用陈福生的话说就是“别人还没熟,我们就去卖。别人卖完了,我们再去卖”,较好地弥补了市场空缺。

2013年云南省在景洪市、腾冲县、宣威县3个县(市)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云南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意见》,试点县(市)扩大至10个,保山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试点市;截至2017年7月,全省试点示范县达35个和1个整体推进试点市。四年来,中央、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达3.18亿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8万人。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554元,比2012年增加了1118.13元,增加77.9%。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26.5%增加到28.3%。

精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建档入库

四年来,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下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全省加强对象库、师资库和基地库建设,截至2017年7月,共录入培育对象8.6万人,录入培训学员33263人,做到培育对象好中选优,培育对象更精准;录入培训师资3409人,授课教师从入库师资中择优选聘;录入培训机构351个,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等176个。各地把选好培育对象当作基础工作来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庄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负责人和骨干为重点对象,以回乡务农的青壮年农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中高等农林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优选群体,建立对象库,从中选优进行培育,用他们刻苦学习、创业兴业的榜样带动更多群众投入学习。

红河州认真筛选学员,通过摸底调查、自愿报名、村组推荐等形式,将具有强烈学习愿望和一定产业基础,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农民优先作为培育对象,坚决杜绝“凑人头”、“被培训”等现象发生,确保质量。大理州2016年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的学员刘湘林勤奋学习、敢于创业、勇于创新,被大家推举为班长。他认真学习种植技术、电子商务等知识,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他创办的龙凤林祥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紫洋芋、紫山药、鲜食玉米等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销往上海、昆明等地,获得市场好评,生产基地被列为滇沪合作农产品基地。

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莲池乡格红村的刘芳一直想改变农村面貌,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在永仁县农业局的组织下,刘芳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于2010年11月选择自家有水源保证的11亩玉米地,进行栽桑养蚕模式示范。2015年10月,她参加永仁县农业局在县城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蚕桑专业技术培训班后,带领格红村打造“蚕桑专业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蚕桑产业向高效、优质的产业生产链发展。2016年,格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486元,有优质有效桑园871亩,实现产值281万元。 通过培训培育带头,刘芳已经成长为永仁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典型。

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水平提升

精准培训

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云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注重一主多元、整合资源,培训工作形成合力。各地充分发挥农广校为主体、农机化干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等农业系统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既实施培训项目,又承担指导、检查落实的责任,实现系统内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各地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在选用中央农广校和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通用教材的同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各种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和乡土教材,增强培训的实效,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和培训教师的需要。

各地在教育培训环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围绕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开展“课堂教学—参观考察—实际操作”的分段式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加强课后跟踪指导服务,实现农民教育由培训向培育的转变,实行全过程培养。红河州实施精准培训,取得良好效果,赢得广大学员的好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及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玉溪市强化跟踪指导服务,采用电话问询、入户调查、集体座谈讨论、个别指导学员等方式进行回访,让学员得到持续服务,在服务中得到成长,实现了农民教育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7年,省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加强推进和督查力度。省农业厅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专项整治督查,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分别对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等8个州(市)、23个县(区)进行重点督查。通过督查及时纠正个别项目县在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做法,督促整改,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确保国家强农惠农资金落实到农民头上,发挥效益。(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