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实现宣威市羊场镇整镇出列的目标进入冲刺阶段。
昆明理工大学对口帮扶的羊场镇三个村落:普瓦村、兔场村、茨营村均属于山区,农民收入90%靠农业收入,其余靠务工或养殖收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匮乏、缺乏劳动力、缺乏科技知识、缺乏产业引导等原因,2017年三个村仍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1589人。时间紧、任务重,为助力三个村如期脱贫,昆明理工大学发扬学校“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迎难而上,扛起扶贫攻坚责任,切实拿出过硬办法,打响了一场具有昆工特色的脱贫攻坚新战役。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输血”与“造血”并举,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利用学校资源优势,把技术知识、惠农政策、就业服务送下乡,师生全面联动,助力精准扶贫;开展基层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不断提升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昆明理工大学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多举措、重实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产业扶贫抓牢脱贫关键助力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牛治亮介绍:在全面深入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2015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开放部分后勤服务市场,在普瓦、兔场、茨营3个村建立以辣椒、番茄、白菜、青菜等13个品种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学校在昆明市蔬菜价格的基础上提高10%的价格,并且以自行承担运输费用的方式定向收购,创新形成了“学校+合作联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订单农业种植模式。
基地现有连体大棚170亩,露地蔬菜680亩,蔬菜收购品种增加到19个,从2016年3月至今,3个基地共向学校供应蔬菜684吨,销售额达160余万元。在蔬菜基地,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务工等形式参与,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147亩,每年可得土地租金8.8万元;97户贫困户共计149人在基地就业,每人每天工资50-120元;此外按照采购总价6%的比例,还有9.6万元计入扶贫专项资金,返给贫困户。
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农户说:“蔬菜大棚建立起来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太多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便于在家照顾小孩、照顾老人,收入也足够供孩子读书”“现在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能送孩子学画画、培养兴趣,干活之余,我们还聚在一起跳广场舞”……
昆明理工大学的产业扶贫举措,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当地蔬菜实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龙头。据蔬菜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提供的先进技术,缩短了蔬菜生长周期、产量增加,杜绝使用农药,种植出品质高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蔬菜除供学校外,每年还能向省外供菜3000吨,产值920余万元,同时蔬菜基地建立起产业链,以普瓦蔬菜基地为例,不仅成立了公司,注册了“滇源玉鲜”商标,在贵阳、重庆、广西、成都等地设立销售点,还有了二维码,在互联网上销售。
普瓦村村民黄玉和在昆明理工大学驻村队员的帮助下,现在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养殖了野猪300余头,二代猪也已开始产出,还建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网上商城。下一步,昆明理工大学将与镇政府、宣威市农业局合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禽类养殖基地建设以及榨油厂建设等项目,助推羊场镇闯出一条产业致富新路,让贫困村走出更多的“黄玉和”。
教育扶贫紧扣脱贫根本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知识改变命运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既是扶贫的重要目标,也是扶贫的有力支撑。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共招收宣威籍本科新生451人,其中羊场镇新生17人,让贫困户子女享有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昆明理工大学扶贫办主任徐建华说:“学校的教育帮扶举措多样,其中最有亮点的是依托资源,为贫困户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让贫困户大学生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陶军介绍:学校的就业帮扶是按照“一人一策”原则,为贫困户大学生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定专人负责贫困户大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主动与贫困户户主联系,获得贫困户大学生的联系方式,积极联系,准确掌握他们的就读院校、所学专业、求职经历、实习经历、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建立贫困户大学生就业动态数据库。数据库建立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电话、新媒体平台等,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宣传,传授讲解就业知识,还适时采取面对面沟通形式,送就业指导服务上门,解答就业困惑,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学校主动提供就业岗位,积极推荐贫困户大学生就业,结合贫困户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就业意愿,遴选对口单位、岗位信息,及时通知贫困户大学生;收集整理贫困户大学生简历,结合他们的意愿,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安排贫困户大学生到学校参加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根据就业意向单位,现场重点推荐,多举措并用、力求帮助贫困户大学生充分就业。
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昆明理工大学还以“三下乡”服务的形式助力教育扶贫。2016年、2017年暑期,由学校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扶贫一线,到集市上、农民家中发放资料,把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医疗保险等惠农政策介绍给贫困户,结合专业知识送技术下乡,在贫困村开展生态农业科技培训、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生产实践、绿色无公害土鸡养殖项目实践等。服务队还去到当地学校,为140余名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赠送书包文具,开展“七彩小课堂”活动,给孩子们带去趣味知识、诗文朗诵、自护教育、兴趣辅导,与他们促膝交谈、倾听心声,正如参加服务队的同学所说“我们也许没有授予孩子们多少知识,但希望透过我们,让贫困村落的孩子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让他们更坚定走出大山的信念。”
党建扶贫把握脱贫重点助推基层党组织凝聚共识、发挥引领作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党建引领,把党建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以过硬的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了“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各部门、学院基层党委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以“支部+干部”的工作方式,统筹信息、技能、专业等方面优势和资源,共同推进基层党建和扶贫攻坚工作。
全校23个基层党委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普瓦村总支是化学工程学院党委结对共建支部,该总支目前有党员50余人,党员居住地分散、交通不便、党总支硬件条件差、开展党建工作困难。为帮助普瓦村总支开展党建活动,化学工程学院党委负责人与羊场镇领导、普瓦村领导一道,进行实地勘查、现场讨论,就总支的建设工作提出可行意见,帮助总支制作党建宣传栏、购置广播器材和相关办公用品;学院党员干部与当地农村党员交流,帮助他们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思想意识。其他基层党委也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助推农村党支部建设,为羊场镇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此外,学校还专门组织9个基层党委分别负责羊场镇大学生支教、村镇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全校280余名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负责联系贫困群众的党员干部,不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分析致贫原因,为贫困户建言献策、力所能及地引导、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有的党员干部出资购买贫困户养殖的牛羊,有的党员联系的贫困户家中有病患,便亲自为病患采买药品……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竭尽所能,为脱贫攻坚工作作贡献。
在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到达羊场镇后,学校以第一速度将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当地,成立了昆明理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真正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据了解,在宣威市的110支驻村工作队中,昆明理工大学是率先成立临时党支部的。在近半年的实践中,临时党支部围绕着如何以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推动党建,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今年以来,协助普瓦村完成村支委、村委会、村监督委员会换届工作、做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积极争取6万元经费,准备为村委建立党员活动室、村民娱乐室;积极推进茨营村党总支及4个村党支部的阵地建设,落实茨营村党总支活动场所,把活动场所与党员学习、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村民议事等需求融合……驻村工作队队员项波介绍:“临时党支部还将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比如在普瓦蔬菜基地设立了党员责任区,让我们亮牌上岗,确保蔬菜基地的菜品质量和供应”。
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的同时,昆明理工大学还在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工作,从精准认定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对象、协助争取最大社会保险支持、解决危房改造资金、保证村民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为扶贫工作献策出力。
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田军说:“自2015年云南省开展“挂包帮”“走专访”扶贫攻坚工作以来,学校真心帮扶、用心扶贫,充分发挥在信息、技能、专业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各类资源,积极帮助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在过去一年多以来,走过了一段对精准扶贫探索的道路,现在目标已清晰、标准已清晰,学校将进一步拓展新的扶贫项目,举全校之力,助推宣威市羊场镇如期实现整镇脱贫,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