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云国土)自开展挂钩帮扶工作以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精确瞄准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领域、产业领域、建档立卡群体,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的高校精准扶贫新路子。

扶志

开眼界、转观念,村民争着要脱贫

“去昆明,开了眼界,也学到了很多适合村子发展的新路子,这下可有得忙了。”在云国土举办的怒江州兰坪县后备干部及石登乡村级基层干部培训班上,不少基层干部表示,之前村子闭塞,对外交流很少,传统作物种植产量低,只能靠天吃饭。经过培训后,发现村民致富“大有可为”。

自开展扶贫工作伊始,云国土就确立了“扶贫扶志”的工作思路,让群众思想观念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5次徒步穿越原始森林,云国土扶贫队深入不通路的凤山、三家村、迪仕、格日、仁峨等村寨进行全覆盖走访。全校80余中层干部深入所帮扶村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制订帮扶计划。

为提高贫困地区发展潜力,云国土邀请石登乡谷川村各村小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共110人到昆明开眼界、转观念。培训班采取“参观考察+专家授课+讨论学习”的形式,期间参观了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阳宗海现代农庄、蔬菜基地、林下种植基地,嵩明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开设讲坛,让村民代表与农业相关专家面对面学习讨论,零距离交流互动,实现了开眼界、转观念。

扶智

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扶贫先扶智”,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石登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云国土大力推进石登乡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智力脱贫。

“石登乡教师队伍人员不足、教育水平偏低。”扶贫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整体教育资源的不足,云国土计划两年内对石登乡34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全覆盖轮训。去年7月,云国土组织石登乡中小学首批120名教师到大理大学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的体验式培训,使乡村教师拓宽了眼界,了解了最新教育理念,提升了业务素质,增强了脱贫扶智信心。

针对师资不足、开不了课、开不足课的问题,云国土派遣6名优秀教师到石登中学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教师不仅承担了语、数、外等主科教学任务,还开设了计算机、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对教师进行积极教学法培训,给大山深处的拉玛人、普米族、傈僳族、彝族师生带来了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技能。

调研中发现,当地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为调动教师和学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云国土每年出资10万元,在石登乡中小学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云国土还为石登乡乡村教师争取到“青蓝使命”乡村教师发展基金10万元,用于资助石登乡代课教师和特困教师等群体。

两年来,云国土已累计为石登乡中小学师生发放了30万元的奖教金、奖学金和乡村教师发展基金。此外,云国土每年还为石登乡提供20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乡政府统一调配,开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扶制

产业项目让稳定脱贫有保障

扶贫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扶制”是关键。云国土扶贫队构建了以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产品深加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的脱贫长效机制。

为强化源头治贫、稳定脱贫和建立长效扶贫的机制,云国土结合谷川村山高谷深,适合发展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实际,于2016年资助谷川村注册成立了“兰坪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了30万元种养殖启动资金,并计划在今后3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种养殖基金,推进谷川村的种养殖产业发展。

当前,在云国土、石登乡政府和谷川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构建起了以种植长毛谷、小红米、核桃、花椒、辣椒、苦荞、附子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养殖土猪、土鸡、蜜蜂、黑山羊、江鱼等为主的养殖业。

此外,经过调研,云国土提出实施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旅游规划项目《碧罗雪山凤山—拉竹河高山生态旅游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参与的州级旅游评审,按照规划将建成一个以高山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扶贫示范村。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游客可以来爬山探险,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也会获得收入。”“发展生态旅游,生活环境会更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受到村民的欢迎。

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入实施并优化“扶志、扶智、扶制”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举措,攻克扶贫工作难点,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昆明日报记者吕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