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一带的尼西黑陶,已有3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如今,在当地党组织的带动下,制作尼西黑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子。
产业扶持力度加大
尼西黑陶历史悠久,最早或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19世纪中叶,尼西黑陶工艺已臻成熟。酥油茶罐、土砂锅等陶器,成为藏区群众十分喜爱的生活器皿。1978年,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政府拨款5000元扶持尼西乡建立了土陶制作社。
近年来,迪庆州加大了对尼西黑陶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大力培养传承人,采取“党总支+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方式,发展制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集体经济,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工艺。当地许多年轻人出于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等目的,开始积极学习制陶手艺,加入合作社,在自身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了尼西黑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小户经营、小打小闹的局面。
增收效果显著
尼西黑陶虽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考究,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小、散、弱的问题,产业潜力发挥不充分,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为此,近年来,香格里拉市扶持尼西乡成立了专门从事黑陶生产和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香格里拉陶艺社。以陶艺社为阵地,将从事黑陶生产经营的村民集中起来,抱团闯市场。
郭军华和谢良是尼西当地两名普通党员,他们有经营头脑,也有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美好愿望,但却缺乏黑陶制作技术。为此,当地党组织请来尼西黑陶制作名师祥巴,在帮助祥巴建黑陶工厂的同时,请他将技艺传授给郭军华和谢良。同时,党组织又派遣他俩前往江西景德镇学习陶器制作技艺。两人学到技术后,先后回到汤堆村成立了自己的黑陶制作公司、合作社,分别吸纳了几十名村民成为黑陶产业工人。
如今,当地已有五六家黑陶合作社和制陶小公司,村民几乎每家都制作黑陶,户户有人掌握制陶技术,年收入也从过去的几千元增加到了几万元。尼西黑陶年产量也已达到1.5万多件,产品门类由过去的土锅、土罐、火盆等,增加到龙壶、烟灰缸、花瓶等上百个品种。仅尼西黑陶的主产地尼西乡汤堆村,从事生产黑陶制品制作的农户就有80多户,从业人员150余人,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销售收入最高的农户年黑陶销售额达六七万元,最低的也有6000多元,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依托电商产品销往国外
“从记事起,我就跟着父亲制作黑陶了。那时,我们制作的陶器除了在本地售卖,还通过马帮运往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尼西乡当地有名的制陶艺人当珍批初说。当地90后制陶艺人拉茸肖巴也说,过去他们的黑陶产品除了在迪庆和丽江销售外,在省内市场较为冷清和小众,几乎没有市场。
这几年,随着电子商务和香格里拉旅游的兴起,尼西黑陶逐渐实现了走出去。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当地不少年轻的制陶艺人选择开设尼西黑陶网店。2016年初,汤堆村的几位年轻艺人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依托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上的电子商务功能开设了黑陶网上店铺。很快,他们制作的黑陶产品就卖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开业3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
从古到今,迪庆、西藏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群众习惯使用尼西黑陶器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对于如何发展壮大该产业,当地一位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专家认为,因推介和宣传滞后,尼西黑陶知名度还不高,市场面狭窄。加之其制作工艺主要围绕生活用品发展,在陶制品行业中相对缺乏收藏、品鉴等艺术价值。因此,想要该产业更具文化艺术产业的生命力,需要在结合其特有的历史和工艺价值基础上,融入更多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
记者 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