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创新。其中,数字环保建设省内领先,位居西部城市前列,在此基础上,市环境保护局正在酝酿开展“智慧环保”规划工作,计划利用模型模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层次挖掘环境信息的价值,为昆明市环境管理和决策,特别是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更具深入的支撑,助力滇池治理工作更精细化。
昆明市数字环保建设工作开始以来,十年间,利用大数据、三维地理信息、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建立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平台,打通了滇管、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问题,把数字大环保技术手段运用到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共享平台的建立,昆明市环保局完成了“一张网、一张图、一个资源中心、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及统一构架的基础服务平台”的建设。
352套“电子警察”全天候监控
昆明市从2006年开展数字环保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40多个数字环保应用系统,主要涉及环境监测、监控、管理、执法、应急、政务服务及科研方面,共有大气、水噪声、废水、废气及视频监控设施352台(套),其中空气自动站24个、水质自动站19个、噪声自动站30个,企业自动监控设施250套,区域高空视频监控点5个,企业视频监控点24个。
352台(套)“环保电子警察”对全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湖库、企业排污行为等实施全天候监控。昆明市环保局已利用数字环保监控平台,对接入的2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0个噪声自动监测站,以及118家重点排污企业的250套自动监控设备(废水125套、废气125套)及29个视频监控设施实施联网监控,实现了对全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湖库、河道水质状况、区域噪声以及企业排污行为的全天候远程监控,为管理人员了解环境质量,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及时查处违法排污提供便利。
同时,昆明市环保局利用数字化监控手段,采取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境执法联动的工作模式,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开展日常监控,通过日报、周报等方式向环保执法部门发出提示,由执法人员进行核实处理。充分发挥自动监控设施“千里眼”的作用,实现动态掌握污染排放,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昆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环保”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监控范围从水、气、声扩展到危险废物监管和放射源监控,建成危险废物监管系统和放射源物联网监控系统,对企业危险废物转移、运输以及放射源使用进行在线监管。目前已在试点危废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建立了危废监控设施,对进出企业的危险废物转移情况进行联网监管。放射源物联网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放射源进行位移监控、剂量监控或指纹巡更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放射源的监管。
多部门共享平台大数据
十年来,数字环保不断融合新技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环境管理结合。目前建成的信息系统已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用良好。
昆明市数字环保建设在省内领先,在西部城市位居前列,全市形成了大环保格局,这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滇池水体水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昆明市环保局已完成了数字环保共享平台一期项目建设,在全面梳理和整合环境保护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了环境保护数据的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同时,建立了跨部门的共享平台,目前已与滇管、水文、气象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平台交换的水质、水量、气象等涉水数据目前已用于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工作中。
同时,移动执法系统也成为一大亮点。它依托昆明市排污企业“一企一档”信息库,按照环境监察“双随机”的要求,由系统随机选派环境监察人员、随机抽取检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通过系统对现场执法、行政处罚、限期整改以及后督察开展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杜绝了环境日常监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切实加强了对排污企业环境守法情况的法制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监管。
酝酿“智慧环保”规划
滇池治理是昆明的头等大事,昆明市探索治理滇池流域水环境新模式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目前昆明市环保局正在开展“智慧环保”规划工作,即在成熟应用数字环保的基础上,利用模型模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层次挖掘环境信息的价值,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深入的支撑。
目前,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昆明市已实现了环保业务办公电子化。全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全市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企业排污行为、核辐射使用与管理情况、危险废物转移情况的监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和记录可疑的行为,拓展了环境监管的范围和能力,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提供信息化支撑。同时,建立了以污染源档案为基础,包含环评审批、竣工验收、排污许可证合法、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等全过程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实现了“一源一档”的规范化管理。
如果滇池流域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怎么办?这时候,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就能发挥作用。事故发生时,通过系统可以快速调取事故企业的情况、相关人员情况、危险品种类、处理处置方法、物资情况,同时配置了应急指挥车,在车上可以调取事故点及周边卫星地图,可以通过无人机查看和记录事故变化情况,为事故处置、人员疏散提供详尽的信息支撑;事故发生后,系统可以完整记录和回放事故发生和处置过程,为后续评估和处理提供支撑。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系统可以对昆明市涉及环境风险的企业进行评估和分级管理。
监测数据倒逼管理提升
为了提升治理滇池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昆明市环保局利用大数据、三维地理信息、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建立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平台,以监测数据倒逼管理,逐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实效性。
这个系统整合了环保、滇管、水文、气象等部门间涉滇数据,实现水质水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整合了滇池湖体的11个监测点、36条入湖主河道的71个监测点、84条河道支流沟渠的75个监测点,共146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水量监测数据,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13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11个重点排放源的监督性监测数据和30个环境与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14个水文监测站以及滇池流域所有气象监测站的数据,实现滇池流域湖体、河流沟渠、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展示,重点污染源排污情况监控,河道污染沿程分析。
今后,“智慧环保”将利用全市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建立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高清卫星遥感数据、三维倾斜摄影模型、三维地物模型数据,利用无人机对滇池主要入湖河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以及污水处理厂进行低空航摄,实现滇池湖体、河道、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展示,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和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平台系统将有效汇集多种滇池污染防治的研究成果数据,利用多年积累的对滇池水污染模型研究经验和先进的并行计算等计算机技术,重新整合集成了滇池SHPF水文模型和EFDC水动力模型,将水污染模型计算过程完整集成到统一的应用平台,为模型的业务化运行提供有力支撑。(记者黄河清)
滇池治理
一月要闻回顾
人工瀑布断水一个月
7月20日,昆明遇到了暴雨洪涝,当天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停止牛栏江三台机组的调水。
瀑布公园原本是在缺水的情况下对昆明水源的一种补充,人工瀑布是顺便创造出来的一个景观。今年碰降雨偏多,盘龙江沿岸更是水位高造成内涝,排水都来不及,更不敢再放水入昆明了。因此,暂停供水的瀑布自然“断流”了。这也就是昆明的瀑布公园与其他瀑布最大的不同:旱季水大,雨季反而水小。
8月20日,瀑布景观恢复,其间刚好间隔一个月。
7月水环境质量公布
8月10日,市环保局发布昆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情况,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石林县、东川区、阳宗海四县(区)并列第一。
7月纳入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考核的饮用水源地、河流共有149个水体或断面,13个断面因断流等原因未监测,实际监测136个。水质监测结果表明,7月昆明市一类到三类水质比例为45.6%,四类水质比例为30.1%,五类水质比例为6.6%,劣五类水质比例为17.6%。
海河从黑臭水名单中销号
昆明市于去年底完成了全市唯一一条黑臭水体河道——海河的工程整治,通过后期评估,达到销号标准。国家住建部8月上旬正式发函,同意将昆明市海河黑臭水体销号,海河成为全国首条销号的黑臭水体。
海河是昆明东片区和东南片区主要防洪河道,沿岸小区多、市场多。2013年至2015年,海河连续3年水质呈恶化趋势。2016年2月,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等部委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昆明海河(老海河至入湖口段)被列为云南省12条城市黑臭水体之一,黑臭水体长度7.1公里。
市政府与亿利资源集团
携手治理滇池
8月13日,昆明市政府与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将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治理、生态产业投资和生态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与昆明开展深度合作。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近年来,昆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然成为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非常具有成为“全球康养胜地”的潜质,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亿利资源集团将充分发挥生态流域、湖泊的治理优势积极参与滇池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举行听证
8月20日,《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修订)》听证会举行。会上,针对如何高效地管理、维护昆明的城市排水管网设施,与会者就各个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
修订后的《条例》增加了应急预案编制、突发情况处置、排水设施维护抢修通行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删除了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的内容。昆明日报
环境数据实时同步在手机端。记者刘凯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