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才的代表作品,这个水壶从壶底灌水,壶口出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昆明官渡古镇,一个长胡须,身着唐装手拿烟斗的老人家,依靠在门前的藤椅上吞云吐雾。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记者要找的人——乌铜走银第六代唯一传承人金永才。乌铜走银是云南的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古香古色、典雅别致,宛如神秘贵气的“黑美人”。这是一项面临失传的古老手艺,藏在古镇里的乌铜走银传习馆就是金永才传承其文化和手艺的大本营。这项需要酸性汗液(揉黑过程需要酸性汗液人不断把玩器物)才能完成的挑剔手艺,还会陪伴我们多少年,是否会在多年后冰冷地躺在博物馆里,不仅在于金永才,还在于我们所有人对它的关注程度。
避世 状元坊畔的传习馆
雨天的官渡古镇人烟稀少,被雨水冲刷过的青石板显得格外柔软。迈进这四处散发着古老艺术的古镇里,让人不禁穿越感爆棚。金永才的乌铜走银传习馆就藏在这状元街的金刚塔畔,古香古色的阁楼里,“叮叮咚咚”的敲打之声从里面传出。传习馆面积不大,但目光能及之处都放满了乌铜走银的工艺品。从小件的戒指、手镯,到大件的鼎器、烟斗,目不暇接。作为中国传统的古老手工技艺,每一件乌铜走银的制作生产,280年来都是由一代代手工艺者亲手完成的。
记者虽然身为云南人,之前也查询了相关的资料,但还是不能清晰地知晓它的真正制作流程。金永才也考虑到了这点,为了让参观者更清楚地了解这项工艺,一个玻璃展柜将乌铜走银的整个过程都展示在里面,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炼铜、打片、剪样、凿刻、走银、成形、组装、揉黑……传习馆里的每一件乌铜走银作品都要经过这8个步骤。
在传习馆展柜的一侧,不大的几平米,正是这项独特手艺的传承之地。刚才的那些“叮叮咚咚”的声音就是从这儿传出来的,有五个大男人正专注着自己手上的铜片,没人注意到记者的到来。不出所料,这五个人都是金永才大师的徒弟,他们进行着不同的工作,有的在凿刻花纹,有的在打磨铜片,有的在揉黑……除了敲打发出的咚咚声,几乎没有人讲话闲聊,恍惚间有种穿越到石器时代的感觉,虽然他们凿的是铜。
悠闲 抽烟唱戏遛遛弯
金永才和徒弟们都爱抽烟,整个传习馆烟雾缭绕。记者还没踏进门时,远远地就看到一位老人抬着多年未见的烟斗,斜靠在门口的藤椅上吞云吐雾。忙着弘扬乌铜走银文化的金永才也是个空中飞人,几乎一个月要往外飞那么两三次,参展、讲座、交流。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昆明人,云南人的悠闲范儿一直都在。“我这大半生算是净围着昆明的茶馆转了,抽烟喝茶唱戏。”金永才并没有张口不离乌铜走银,而是和记者唠起了闲嗑。除了乌铜走银,滇戏是金永才的最爱,每周二、四、六的下午金永才都会到同在古镇里的滇戏传习馆里和票友们唱戏。“有时候清唱,有时候带妆,反正就是玩儿嘛,图个开心。”金永才可不是什么去凑凑热闹的听众,他可是古镇里小有名气的滇戏爱好者,花脸唱得可好了,经常会演上一出,赢得满堂彩。
见记者对烟斗好奇,聊天的间隙,金永才给记者展示了他自己做的烟斗(工艺为乌铜走银)。这个烟斗还有玉石点缀,像极了旧社会时候的老爷们的那些宝贝玩意儿,“我没文化,小时候就会抽烟了,那时候苦闷就抽烟缓解下,现在也戒不掉了。”金永才爱抽烟是有目共睹的,但他抽的烟和普通人的不太一样,是那种直接点火没滤嘴的“旱烟”。看着他一吸一吐,时光仿佛退后了几十年,过惯了都市忙碌生活的记者,竟也无比艳羡金永才的悠闲自在。
专注 抓住设计的灵感
拿着烟斗的那双手,满是老茧和皱纹,关节部位也不大灵活。今年已经62岁的金永才,在前几十年干了太多的手艺活,甲子年后,金永才把手艺交给了徒弟们,而自己则开始注重作品的设计。“我不会用电脑,所有的设计都是手绘的。”金永才的乌铜走银工艺品几乎都是以瓷器器型为主,古香古色的传统设计让人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古董啊。而金永才不仅是个手艺人,也是个收藏家,很多古董的元素都会被它融入自己的设计中。“你别看我平常散散漫漫的,绘设计图的时候我容不得别人打扰。”老年人睡眠浅,金永才经常白天什么也不干,睡上床而未入眠时,突然灵感来了,立刻爬起来绘制草图,把想法保存下来。你很难想象,白天喜欢喝茶唱戏抽烟的老人家,会为了一张草图死磕一宿。
乌铜走银毕竟是手艺活儿,若不练习,就算是祖师爷也会生疏,金永才每年都还是会亲自操刀制作几个大物件,用于展览宣传乌铜走银文化。从炼铜到揉黑,每一个步骤都由他亲手完成,而炼铜的秘方就是金永才的秘方绝活了。一块紫铜要想变得黑亮,很大程度上心情决定了作品。一天中,他做乌铜走银的时间仅仅是早上太阳刚升起和傍晚太阳快落山的几个小时。“心要静,人才能精力集中,浮躁做不了这东西。”金永才咂了两口烟,缓缓吐出。年轻时候的金永才也很浮躁,但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在的他格外笃定。
金永才的生意很好。他亲手制作的乌铜走银作品价格一般都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而且由于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复杂,每件工艺品都需要提前一年订货。当然除此之外,也有比较亲民的手镯、戒指等小件百千来块就能买到。记者采访当天,一位来自福建的客户就来拿了11件乌铜走银艺术品,总价近百万。每年,传习馆的产品有近七成是外省的客户购买收藏,销售额近千万元。
严格 小银子验大人品
古老手艺就像珍稀保护动物,时过境迁,有些有可能只能出现在博物馆里了。金永才大师是乌铜走银的第六代唯一传承人。自古乌铜走银家训极严,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这也使得金永才的两个女儿只能看着父亲的手艺不得传承。但这门手艺就要这样消失吗?几经考虑的金永才抛弃了曾经的门第观念,广招徒弟,培育新人,誓要将这门绝活发扬出去。现在金永才门下已经收有10多个徒弟,有一个跟了他十多年的大徒弟已经出师,另立门户。
师徒关系是中国非常传统的教学关系,和其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样,徒弟的人品是金永才最看重的一点。乌铜走银的工艺流程很复杂,只有真正掌握了绝活,才能做好。“我现在的这些徒弟都还在考验期,我真正的绝活都还没交给他们。”既然是乌铜走银,必定和银子有关系,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每一个徒弟都会接到做银器的任务。十个银锭子虽只是顺手拿出,但金永才早已称好重量,除去正常的损耗,剩下的就是徒弟们人品的重量了。毕竟,要传承下去的是文化不是金钱。除了人品,心性也是金永才最关心的,就像他所说:“性子大(浮躁)的人做不了这个。”想学这门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熬不熬得过就得看一个人的心性了。
“他们静不下心,就数我手上这串珠子,108颗,一遍一遍来,直到心静如止水。”金永才指了指手上的小叶紫檀佛珠,又吸了口烟。
金永才
1953年出生,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专家”、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人。作品《五福捧寿走金银方鼎》获2012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记者 赵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