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与地方政府签订了《施甸县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园建设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打造以美国蓝莓、新西兰苹果、突尼斯软籽石榴为主的水果种植基地,探索出了以“农业龙头、当地政府、贫困农民”为三角,以“金融机构、智囊机构”为两翼的“三角两翼”产业扶贫模式。”4月29日,保山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深入保山市施甸县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园建设项目基地,云南万家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新成介绍,截止今年4月份,公司建设发展了大山基地、小白龙基地、小龙潭基地、木老元基地、仁和基地,累计完成投资约1.56亿元,土地流转约14100亩。
“由于经济大环境等诸多原因,云南万家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入驻施甸起初有一些顾虑,一直未决定入驻施甸.”王新成说,但是,施甸县委、县政府不少于20次反复与万家欢洽谈,希望通过精准招商邀请万家欢入驻施甸,并阐明了地方的优势、给予的有利政策等,在施甸县委政府“三顾茅庐”的诚意下, 2015年11月4日正式落地施甸。依托万家欢的技术和管理,复制万家欢成功模式,借助项目资金扶持、金融融资、社会融资等模式搭建平台,成立了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给足了政策’,做到全程‘绿灯’服务。”旧城乡乡长王文洪介绍,有关职能部门针对具体工作深入实地调研、召开现场推进会,帮助公司解决水、电、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采取政府成立凯禾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与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按照政府控股51%,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股49%的方式,成立施甸坤博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融资,在金融环境不好的条件下,打破了贷款难、融资难,于2016年6月成功从富滇银行贷款4000万元。
为带动农户增收,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管理模式。农户以每亩600—800元租金将土地流转给政府,由政府转给企业经营,农户再到企业务工获取劳务费。为进一步提高农户积极性,增加农户收入,公司把基地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蓝莓8000-10000株为一个单元,石榴5000-6000株为一个单元,苹果5000-6000株为一个单元,蓝莓3.64元/株/年、石榴8元/株/年、苹果9.7元/株/年的承包管养费,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承包管养,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王新成说,按1户农户管理1个单元计算,无果期管理1个单元可实现年增收约3-5.8万元。此外,有果和盛果期,公司按比例给予承包管养户提成,初步计划按照石榴、苹果为1.3元/公斤提成管理费,按照一户管理一个单元估算,每户每年收益达6.5-7.8万元;蓝莓按照5元/公斤提成管理费,每户每年收益达6-7.5万元。为使计划得到落实,公司摸着石头过河,于今年4月15日在小白龙基地正式启动承包管养模式,与建档立卡户和农户签订承包管养协议,为公司全面推行承包管养模式积累经验和打下坚实基础。
杨顺金是旧城乡大山村栗子树小组的村民,在土地流转给该公司之前,杨顺金家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甘蔗。“以前种甘蔗,看天气吃饭,雨水多的时候一亩收入1000多元,前两年气候干旱,收入就不太好。”杨顺金说,2016年,自己和该公司签订了30年期的合同,将自家25亩土地(含水田、坡改梯、坡地)流转给该公司使用,头三年一年一付,满三年之后三年一付。现在每年都有一万二左右的固定收入,不用再看天吃饭,经济情况比原来好了很多。
截止今年3月底,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各基地建设累计使用相对固定长工和临时工约4000人次,支付劳动报酬近400万元,使当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有务工机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走出一条走新型农业产业化精准脱贫之路,近年来,施甸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巩固提升专业大户流转土地模式、家庭农场生产模式、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土地模式,以“蓝心科技”“中业农业”为示范引领,创新“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农民+基地”、“村干部入股+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流转土地模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此外,在规模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意见精神,补齐产业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做优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结构,其中:蓝心科技、万家欢、酿美科技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不仅延长产业链,而且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完善华兴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功能,突出休闲观光农业在农业规模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年以来,施甸县规模流转土地4.4万亩,种植蔬菜8.7万亩、水果4.4万亩,新建畜禽养殖区37个、林下种养殖区44个。相继建成大山热带水果基地、蓝心科技蔬菜种植基地、大本事食用菌产业园等,培育发展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95个,累计投入20.5亿元。
下一步,施甸县委、县政府将继续支持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业精准产业规模,构筑生产空间。同时,采取企业与金融联手发展的机制,通过创新“政府投融资公司+龙头企业”的股权投融资模式,积极申请基金项目支持,借助金融贷款,整合涉农资金,社会融资等措施,着力解决发展期间资金筹措问题,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绿色生态产品品牌,联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此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着眼于国内国际,开创销售平台建设,协助企业制定农特产品内产外销出口计划,为施甸农特产品打开东南亚市场销售通道,提高区域经济快速提升。(文/马琛 图/薛丹)